(本網訊 廖小春 報道)11月9日,中國教育報第4版《高校新風》專版以《江西工程學院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為題報道了江西工程學院在創新創業以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等方面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
報道重點從江西工程學院提高黨建工作水平,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黨建引領力”、推動辦學理念創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精準力”、狠抓專業課程建設,厚植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增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適應力”、凝練鮮明辦學特色,激發應用型人才培養“內在源動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素保障力”六方面,突出了江西工程學院緊緊抓住創新發展這一核心要義,以扎實的黨建工作為保證,以明晰的辦學定位為基準,以優質的專業課程為抓手,以深度的產教融合為途徑,以鮮明的辦學特色為追求,以優秀的人才隊伍為依托,堅持”“六力”齊發,真抓實干,奮力拼搏,不斷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原文如下:
江西工程學院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
675年,贛江之濱,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寫下著名的《滕王閣序》,“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從此成為江西的代名詞。
1637年,江西新余,明代杰出科學家宋應星完成科技巨著《天工開物》,書中蘊藏的天工文化滋養了紅土地上的人們。
300多年后,1983年,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楊名權來到科技巨著誕生地,開啟了辦學新篇章。從職業技術培訓起步,一步一個腳印,經歷家電維修培訓班、新余市電子技術學校、江西渝州電子工業學院、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辦學階段,2014年升格為本科層次的江西工程學院。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公益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天工開物》深厚的文化傳統,為國家培養了20萬余名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畢業生中,有被中共中央、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分別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的歐敏(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邀請她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彰)、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李國平、中國算法芯片行業十大領軍人物易海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2017年江西首富)孫清煥、全國勞動模范萬亞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標桿李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公仆程廣京等杰出校友。七位畢業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6年學校躋身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100強,是唯一的進入100強的民辦大學。
建校30多年來,江西工程學院緊緊抓住創新發展這一核心要義,以扎實的黨建工作為保證,以明晰的辦學定位為基準,以優質的專業課程為抓手,以深度的產教融合為途徑,以鮮明的辦學特色為追求,以優秀的人才隊伍為依托,堅持“黨建引領力”“定位精準力”“核心競爭力”“社會適應力”“內在源動力”“要素保障力”“六力”齊發,真抓實干,奮力拼搏,不斷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一、提高黨建工作水平,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黨建引領力”
(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
學校黨委強化政治理論學習,每次會議都將理論學習列為第一議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省內民辦高校率先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思政名師工作室、輔導員工作室,在學校圖書館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兩個學習專區,校領導帶頭每年為新生講授“開學思政第一課”。近三年,5名教師獲評全國民辦高校優秀輔導員。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1人、“全省優秀共青團員”3人。扎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學校獲“第一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榮譽稱號,是全省10個獲表彰單位中的唯一本科高校。
(二)完善黨建工作體系
黨建經費標準提高到人均309元,比全省規定標準翻一番。推行教學院黨政負責人分設,設立黨組織專職書記、副書記、專職組織員各1人。2019年以來共發展黨員761名,其中發展教師黨員75名,發展學生黨員686名。抱石藝術學院黨總支順利通過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驗收。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講好江工故事,唱響江工好聲音。2021年以來在國家級、省市級媒體用稿1600余篇。
(三)推動“黨建+”向縱深發展
“黨建+科研”“黨建+防疫”“黨建+征兵”等工作亮點紛呈。升本以來,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51項;出版專著、教材1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000余篇,其中高質量論文140余篇;獲國家專利授權547項;連續8年代表江西參展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2項產品獲優秀產品獎,是江西唯一獲獎高校。認真做好核酸檢測、疫苗接種工作,全程疫苗接種率達到99.24%,校園未發生一例感染事件。2021年以來,314名同學應征入伍,超額完成征兵工作任務。學校兩次獲得“江西省平安校園”稱號。
二、推動辦學理念創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精準力”
江西工程學院在39年的辦學實踐中,不斷創新理念,堅持以科學理念為引領,確保了辦學定位的明晰性。
(一)聆聽時代潮音創新辦學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學校形成了立校育人、辦學為民,“以用導學、以用促學、以賽導學、以賽促學”“雙導雙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瞄準市場、跟蹤市場、適應市場、服務市場,融合行業辦學、融合企業育人、融合生產教學“三融合”,招得來、穩得住、送得出,時時念危機、天天求發展,教育就是服務,個性化素質教育十大辦學理念。
2015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學校直面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瞄準產業變化大勢,提出“三個面向”辦學,即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辦學,面向中國2025制造辦學,面向“互聯網+行動計劃辦學”。近三年,學校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培養目標,辦學定位更加清晰: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基礎、適口徑、重應用、強素能,具有自立自強精神、創新創業意識的應用技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適應時代變化凝聚思想共識
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進行了多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討論活動,統一了教職工的認識。大家認識到,應用型本科教育要服務國家產業發展,使培養的人才能對先進技術進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應用型本科教育不僅要強化通識教育,還要培養學生學識素養與實踐創新能力。要夯實專業基礎,拓展專業口徑,強化崗位適應性和技術創新、開發能力。要加強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使學生具有手腦并用的高度銜接能力和契合能力。
堅持師生至上,營造“江工播大愛,教師有歸屬,學生爭自強”服務理念氛圍。把學子當孩子,把老師當老子,把校友當親友。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立項93項,目前已經辦結銷號91項。把學生對成才成功的愿望作為辦學追求。多年實施“雙百萬惠生工程”。對食堂實行“零租賃”管理,全面下調飯菜價格。為考研學生免費提供輔導,對考取學生予以獎勵。開設教職工食堂。調高“五險一金”的繳納基數和繳納比例,提高教師薪酬。多年堅持組織教職工赴廬山療養。建立畢業生流動黨支部。與校友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聘請優秀校友擔任學??妥淌?,開展各類講座。
三、狠抓專業課程建設,厚植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
專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環節和著力點。學校瞄準市場需求,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把專業、課程建設作為推進教學工作的關鍵抓手,提升了人才培養水平。
(一)面向市場鑄造專業優勢
上世紀80年代,學校及時打入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電子人才市場,在深圳、東莞、珠海等地,凡是電子企業,就有江工的學生。90年代現代制造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學校及時開設模具設計與制造和數控技術專業,其中教育部、財政部投資五百萬元建設的數控技術中心,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數控技術培訓中心。
進入21世紀后,學校深度融入國家產業發展,增設智能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物聯網工程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2017年以來,學校積極對接所在地新余新一輪鋰電產業,整合優勢學科專業資源,助推新余經濟社會發展。2022年,策應江西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適時調整學科與專業發展方向,集中精力建設一批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專業及課程,重點推進大數據與計算機學院、區塊鏈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數字貿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等5個二級學院的專業交叉融合和課程創新。
(二)瞄準人才核心能力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抓人才成長,關鍵要抓核心能力的生成。核心能力的生成,最終要落實到育人的核心環節——課程體系建設上。
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重構了由“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專業方向教育+實踐教育”組成的新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凸顯了知識結構模塊、能力結構模塊、素質結構模塊。
突出課程思政元素。出臺了《江西工程學院課程思政實施方案》,遴選了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課程思政示范課。2021年積極參加江西省高校思政課教師“一線課堂”活動,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一線課堂走進花橋”》獲得優秀微課獎;兩案例入選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主辦的《思政前沿》2021 年第 3 期,《全省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工作信息周報》多次刊發江西工程學院創新案例。
高職階段,應用電子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分別為江西省高職高專示范專業和特色專業,《數字電路》等7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
2014年升本以來,學校加快推動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雙一流”建設。在立項建設 8 個校級一流本科專業的基礎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被列為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作為新建本科高校,首次參加全省專業綜合評價的8個本科專業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排名前50%(含)的有4個?!稊底蛛娐贰贰犊缇畴娮由虅绽碚撆c實務》被評為江西省一流本科課程,5門課程被評為全省防疫期間線上教學優質課。立項建設校級一流課程 27 門,校級精品課程 26 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 30 門。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專業為龍頭,涵蓋應用電子、通訊電子、機械電子、新能源電子、數字電子、智能電子、財經電子、商務電子、信息電子的電子信息學科專業體系。
四、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增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適應力”。
學校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實施“五共”工程,雙方實現了互惠雙贏。
(一)共同建設專業體系
依據市場需求,聯合行業企業開展專業建設。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木林森(新余)分公司共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與華為技術有限分公司共建產業學院和軟件工程冠名班。近三年申報教育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獲批 7 項。與新鋼、華為、木林森、騰飛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教育,建立了 “華為ICT產業學院”等4個產業學院。
(二)共同創育教學資源
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119 個,其中本省校企合作基地 81 個。引入貝沃匯力和中斯頓公司建設了校內 IT 開發綜合實訓室。合作共建課程資源,將行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出版了校企合作教材 10 余本。
(三)共同培養師資隊伍
學校聘請企業高管、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如鴻利光電集團董事長李國平、立木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保華等來校授課或講座。定期選派專任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近三年來,教師到企事業單位習鍛煉 187 人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大幅提升。
(四)共同推動就業工作
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就業創業基地,目前已與 74 個單位建立穩定的人才供求關系,根據合作協議,合作培養的畢業生優先進入合作單位就業。學校教育事業得到了新余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學校聯合開展包括實習實訓、就業在內的校地校企合作育人工作。2020 年樂易考公司通過對 244 家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綜合素質滿意度達到 97.93%,畢業生專業能力滿意度達到 98.45%; 2021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調研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為 97.20%。
(五)共同開展項目研發
近三年,學生先后參與了深圳市前海英飛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K210 輪式機器人主控板開發、新余市英克威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ZigBee智能插座開發等合作項目,與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江西分公司共建國家網絡安全信息技術創新實驗室。升本以來,學校與地方和行業企業開展科研合作,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如省級人文社科項目《產業結構優化的路徑選擇—基于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證分析》、江西省教育廳科技研究項目《新余市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等省級以上課題研究達 26項。
五、凝練鮮明辦學特色,激發應用型人才培養“內在源動力”
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天工文化”育人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色。兩個特色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一) 天工文化育人不斷推進
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今新余市分宜縣任教諭期間寫成科技巨著《天工開物》。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科技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工藝百科全書”?!短旃ら_物》重視實踐、推崇發明創造、尊重工匠技藝、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力與天力相互融合的科學精神,逐漸演變成以“創新品格和工匠精神”為精髓的“天工文化”。
300 多年來,“天工文化”不僅對既往“渝州”的手工作坊和技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當今新余的職業教育產生了巨大推動力。如今一個 120 萬人口的小城市,各類職業教育在校學生達 10 萬人以上,成為江西“藍領”(工匠)教育搖籃,被譽為“新余現象”。2005 年,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參加了在新余召開的民辦職業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地處新余的江西工程學院長期受到天工文化潛移默化的浸潤和滋養,高職階段作為新余職業教育的領頭羊,帶動新余職業教育呈跨越式、集群式發展,形成了職業教育領域著名的“渝工效應”。
升本以來,學校加大力度傳承和弘揚天工文化,將天工文化契合到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寫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院”,先后舉行了 35 場專家講座;開展了《天工文化對應用型本科教育促進作用研究》等省級課題研究,出版了《天工文化論壇文集》兩集和《江西工程學院學術論壇》天工文化研究??黄?,校本教材《天工文化:傳承與發揚》將于今年年底出版;學校抱石藝術學院部分學生參演了我國首部非遺傳承大型兒童音樂劇《天工開物·夏布娃娃》;在學生中自發開展了“天工大講堂”沙龍活動;在天工校區建有“天工開物園”等育人景觀?!吨袊褶k教育》以《發掘天工文化精髓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題,推介了學校在“天工文化”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 四位一體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2005 年實施了人才培養創新工程,2011 年開設了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2015 年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逐步凝練出“教學改革—學科競賽—創新實踐—項目轉化”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色。
“教學改革”深推進。創新以“教研學做一體化” 為主要做法的人才培養模式。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123”(一遞二融三結合)模式、藝術設計專業的“133”(一主線三平臺三模塊)模式等。探索項目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先進教學方法。開設創新方法理論(TRIZ 理論)課和跨學科綜合類課程,推動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多層次、立體化、菜單式的課程體系。獲得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學科競賽”多亮點。學校持續推進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雙促機制構建”項目實施,構建了知識、技能、綜合實踐、創新創業四類型學科競賽。升本以來,共獲得各類學科技能競賽獎勵2370項,其中國家級競賽獎236項、省級競賽獎2134項。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我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創新創業類比賽。八次參加該項大賽,累計獲得全國銅獎2項,江西省金獎4項、銀獎6項、銅獎19項,江西省“先進集體獎”1項、“優秀組織獎”3項,2015年獲全省獎項的十分之一,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3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3項,江西省一等獎35項、二等獎37項、三等獎35項,在全省名列前茅。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2019、2020年分別獲得二等獎1項,2022年獲得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參加江西省電子設計大賽18次獲得第一名,牢牢穩坐江西省電子專題設計大賽頭把交椅。參加全省大學生智能機器人大賽是奪得冠軍最多的高校。
“創新實踐”勇探索?,F有省級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實踐基地作為創新創業教育主陣地,開展產學研協同育人。與新余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教育。每年選派一批新生代表赴深圳等沿海地區的企業參觀考察。聘請優秀校友為創業導師。選派學生參與校友企業老總跟班學習。升本以來學生自主科研立項68項,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8項,發表論文79篇。2020~2021年,江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共達80 項,其中省級重點項目20項,一般項目60項。
“項目轉化”見成效。學校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自主創新、服務外包、校內工程、創新創業四類項目的創新實踐實施項目成果轉化,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先后立項實施掌上智慧校園APP等9個自主創新項目。與新余市水務集團等企事業單位合作成功轉化了6個服務外包項目。通過落實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與社會資源的有效銜接,完成了6個優秀項目落地轉化。據統計,項目轉化金額累計達1000余萬元。
六、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素保障力”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工程,堅持引進和內培并重,建設一支數量與辦學規模相適應、水平與科學建設相適應、能力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師德優良的教師隊伍。
(一)推進師德師風建設
組織召開師德警示教育大會。編制印發師德師風專題教育學習資料匯編手冊1300冊。開展了師德師風應知應會知識測試,做到了應測率100%、答題合格率100%。切實做好樹典型宣傳先進工作,開展師德師風標兵、最美教師等評選活動。近年來,涌現了江西省“新時代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熊偉、“江西好人” 18 名見義勇為師生群體、“新余有愛”榮譽獲得者陳平璋、“新余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樂俊杰、“全國民辦高校優秀輔導員”謝濃、林逢春、張忠山、楊麗姜和郭遠峰等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
(二)完善師資培養成長體系
每年組織新入職教職工進行崗前培訓。近三年學校組織教師赴企業學習鍛煉 187 人次。目前專任教師中有 “雙師雙能型”教師 279 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 27.96%。提供優惠待遇和政策,加強對青、中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近五年資助金額數百萬元。三個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教師科研能力不斷增強,2019 年以來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1 項、一般項目 3 項。
(三)加大師資引進工作力度
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拓寬人才聚集渠道,采取多種途徑加大外聘教師引進力度,改善教師隊伍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出臺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實行“一人一策”、“一人一議”,下大力氣引進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2021年共引進新教師306人,其中碩士253人,高職稱教師32人。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按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對教師管理實行分類改革,發揮教師的專長。實施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加快建立彈性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制度,探索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對教師實施低職高聘、高職低聘新模式。加大人員經費投入,收入分配更向教學一線、高層次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2021年全校平均工資漲幅約10%。
學校各項工作,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充分認可。近日學校對全校師生思想狀況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師生對各項工作滿意度高,教職工表示“很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合計占比99.16%(其中“很滿意”17.57%,“滿意”51.88%,“一般滿意”29.71%),“不滿意”0.84%;學生表示“很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合計占比98.09%(其中“很滿意”34.5%,“滿意”39.91%,“一般滿意”23.68%),“不滿意”1.19%,其他0.72%。
39年的辦學實踐,取得了豐碩的育人成果,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活躍在各行各業,不少人成為行業翹楚和企業精英,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校友歐敏畢業后毅然放棄城區的工作,回到老家重慶市潼南區寶龍鎮嚴寨村當了一名支部書記。她積極帶領村民發展產業,幫助百姓脫貧致富,成為脫貧攻堅的“領路人”。2021年6月,歐敏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2022年2月,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邀請她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她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彰。2021年2月,嚴寨村黨支部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校友李國平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是同類高校唯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校友。登上2012江西創富榜,所辦企業入選福布斯50佳上市家族企業。202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19-2020年度江西省回鄉投資優秀贛商”榮譽稱號。
校友孫清煥,2020年2月26日,以12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692位。2020年5月12日,以97.4億元財富位列《2020新財富500高人榜》第325位。2020年10月20日,以135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0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401位。2021年4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發布,以15億美元財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035位。
校友易海平1999年21歲創辦了江西青松沃德生物識別技術公司,2014年創立了深圳指芯智能科技公司(后改名江西指芯智能科技),曾獲得2018年中國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并率先進入生物識別市場,在指紋識別技術上取得了不少專利成果。2021年獲映山紅上市計劃,營業收入6.6億元,公司估值26億元。
返贛投資江西建設江西服務江西的校友多。孫清煥、李國平、藍國賢等優秀校友紛紛返贛投資,新辦企業,建設家鄉,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金額近300億元,居全省高校榜首。如,孫清煥在新余、吉安投資180億元,李國平在南昌投資40億元,藍國賢在上饒投資20億元,袁昌龍在贛州投資20億元,曾廣文在吉安投資20億元,張國林在贛州投資5億元,宣江在撫州投資5億元,汪小強在贛州投資3億元,易海平在宜春投資6億元。
學校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學校先后兩次接受江西教育電視臺邀請作“雙創”教育經驗交流?!度嗣袢請蟆芬浴蹲尨髮W生從“小”做起》為題、《江西日報》以《奮力邁步在創新創業教育之路》為題作了報道,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學校創新創業教育130余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產業,產業促進發展。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策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改革創新,強化內涵建設,凝練辦學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努力辦好高水平人民滿意的應用型本科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